穆 斯 林 高 蹺——濟南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
作者:謝 宏
一、歷史淵源
高蹺戲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華夏大地源遠流長,也深深地扎根在齊魯大地。據《列子·說符》篇記載,高蹺起源于春秋時期的宋國。宋國后被魯國所滅,齊國又滅魯國,隨之高蹺這種民間藝術形式也就在齊魯大地廣為流傳,所以說,高蹺源于齊魯,溯于春秋。
高蹺最早見于書端是叫“高瞧”,它是在生產實踐中產生的。人們在水田里勞作,用兩根木頭捆在腿上使之行走方便,當時叫“高瞧”,即人們看“他”要從低處往高處瞧,所以叫“高瞧”。后來這種道具傳入社火活動,成為“高瞧戲”。經過歷史積淀和語言學家整理,結合我國形聲字的主要特點,在“堯”旁加“足”字,便創造了“蹺”字,用道具命名更貼切,這樣,“高瞧”便成了“高蹺”。
在我國歷史上,人們只要能安居樂業,就會有娛樂活動,社火就是其中的一種。隨著社會商業活動的發展,府、州、縣的商業繁榮,城市人口逐漸增多,農村的社火也發展到城市,成為城市春節期間花燈會的一項重要內容。由于高蹺出人頭地,鶴立雞群,具有強烈的轟動效應,是花燈會上不可缺少的燈種。它的名字由農村社火變成花燈會上的高蹺燈。濟南民間至今流傳著:出燈不出燈,就看高蹺燈。可以看出高蹺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社火時代的高蹺僅僅是踩上高蹺道具,化上妝,穿上好看的服裝,配上幾個小丑,在街上或空場上走走而已。發展到高蹺燈時,就開始穿著京劇的戲裝,畫上京劇臉譜,配上鑼鼓,有了表演的動作樣式,而且動作驚險,花樣翻新。
到了明清以后,高蹺的角色具有了真名實姓,并且都有戲路情節,動作體現劇情,動作難度增大時也正是劇情高潮時,使高蹺擁有了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,成了名副其實的高蹺戲。
據一代代老人相傳,在明朝中期濟南西關就有人組織過高蹺燈,至今大約有六百年的歷史,此前是否有高蹺燈就無從考證了。明朝自朱棣當皇帝定都北京后,老百姓享受了二百多年的太平時光。離北京較近的濟南,其貿易、手工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。老百姓安居樂業,高蹺燈也成為人們娛樂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。
經過代代傳承,到了清朝中期,濟南西關有一個長期在此地做生意的姓趙的富賈(原籍無從考證)對高蹺燈做了一次大膽的改革。他在濟南西關定居后,對西關一年一度的高蹺燈情有獨鐘。他覺得西關的高蹺燈有些單一,只有縣官、丑婆、傻妞、傻小子,節目太少,變化也太少。后來聽說魯西南的高蹺有些好劇目,便去了魯西南采新納優,帶回了梁山四好漢(武松、石秀、燕青、林沖)作為四大俠,配合西關傳統節目四蟹出演。每次演四蟹帶四俠,效果很好,四俠得以發展,并流傳至今。
到清末,經過傳人周慶祥、馬金海等指點,四俠的造型有了進一步的改進。塑造的四俠身穿黑色俠客服,頭戴英雄巾,腰系英雄帶,已呈現出完美的俠客形象。表演時加上高難動作,轟動性遠遠超過傳統節目四蟹。
民國時,傳承人陳增祿、馬金海、王德海等獨具慧眼,又把傳統愛情故事《白蛇傳》中的白蛇、青蛇、許仙三角色引入高蹺燈。這樣,高蹺節目由原來的六、七個增加到十八個。人物形象豐滿,情節曲折動人的高蹺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蹺戲了。
“文革”后,隨著改革開放的新形勢,人民群眾對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日漸高漲。為順應新形勢,也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,以市中起重隊的回民馬清元、金增海為主要成員組織起了濟南西關回民高蹺隊,活躍在濟南城區的大街小巷。后又有馬清志、李長友、楊太祥、馬俊義等,他們共同延續了這支隊伍。那個時候,每到春節,濟南市各個地方的群眾都慕名到西關看回民高蹺隊的演出,對高蹺隊員們的表演贊不絕口。
上世紀90年代后,由濟南神捕馬緒元和李長順組織的回民高蹺隊,規模較之以往又上了新臺階。這一時期,社會大環境更好、交通也更發達,高蹺隊也有了眾多外出演出的機會。每年臘月、正月及回民大節——開齋節期間,他們除了活躍于城區各個角落,還應邀演出于章丘、商河、平陰、濟陽、長清等縣市區;省內東至青州、東營,南到濟寧、兗州、滕州、泰安,北到德州、聊城。全國范圍內遠到北京、天津、滄州等市也都留下濟南西關回民高蹺隊演出的足跡,所到之處,均受到熱烈歡迎,人們對西關高蹺隊的表演也一直贊譽有加。
濟南西關高蹺隊延續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了,一直是一支老中青結合、民族團結的隊伍。隊伍中既有回民,也有漢族朋友。現在隊伍中還活躍著一位82歲高齡的漢族老人——喬學渭,他加入這支隊伍已有近50年了。他表演青蛇、白蛇,80多歲的人,踩上高蹺,扭起來,動作舒展,身段婀娜多姿,遠看像十八歲的姑娘,誰也不相信他已80多歲了;還有陳吉云、李長發兩位老先生,他們也已近70歲了,出演一對縣官、丑婆,幽默風趣,讓觀眾捧腹大笑;50多歲的楊文輝演出打棒(武松),2米的腿子能作90度騎馬蹲襠、金雞獨立等高難動作,且動作瀟灑大方。現在隊中的年輕隊員通過虛心向老藝人學習,亦繼承和發展了西關高蹺隊的表演技藝,并逐步在演出中挑起了大梁。
經過近幾年的長足發展,2006年,經濟南市民政局批準,以李長順為會長,朱廣琪、楊文輝、金增強為副會長的濟南市高蹺協會正式成立了。這一專職機構的成立,使濟南西關高蹺隊進一步走向了正規。2006年,應北京廣播電臺、崇文區人民政府的邀請,赴京參加了國慶58周年的演出活動,2006年、2007年連續兩次參加濟南國際幽默周的演出,受到中外觀眾的好評,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。
二、基本特征
濟南西關高蹺隊表演時的行進隊形為“船形燈”形狀,兩頭高,中間低,即形成文、武高,傻小子、丑妞矮的格局。出場人員為:踩蹺隊員16人、鑼鼓隊員6人及若干輔助人員。隊形排列:排頭4付高腿子(高210cm),是打棒(武松、十一郎等);中間4付文腿子(高80cm-120cm)、4付武腿子(高50cm);最后又是4付高腿子(高210cm)。表演內容及出場順序:首先整隊集體亮相,走圈;然后分別演出打棒,青蛇白蛇戲老艄公,花大姐戲傻小子,戲丑妞,縣官、丑婆嬉耍等;最后以16名隊員疊羅漢謝場。
近年,濟南西關高蹺隊在演出中又不斷摸索、創新了高蹺摔跤、高蹺跑驢等為其他隊伍所沒有的獨特的表演形式。
綜合起來看,濟南西關高蹺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幾點:
一、為奇特性,古詩云:看似尋常最奇崛。濟南西關高蹺所踩高蹺腿子較高,高腿子(210cm),占整個隊伍的一半;中腿子150cm左右,矮腿子也有50cm高,隊伍行進中氣勢壯觀,觀眾不用蹺腳也能看得清清楚楚,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。同時,人踩在這樣的一對木制的腿子上還能進行各種表演,這對普通人來說即是神奇的事。
二、為驚險性,高蹺較之秧歌、旱船、獅子舞、龍燈等民間民俗表演風險要大得多,踩的越高、動作越大、風險越大。濟南西關高蹺做動作、玩花樣就格外驚險刺激,如踩著210cm的高腿子做的金雞獨立、春燕展翅、二龍戲珠、四龍攀柱、四龍單腿串接,踩著50cm的矮腿子所作的空翻、劈叉、就地十八滾、鯉魚打挺等難度較大的動作,就使觀眾看時揪著心、捏著汗,看后大呼過癮。
三、為藝術性,高蹺不是雜亂無章,毫無秩序的,而是由鼓點指揮的。高蹺隊伍步調一致地整體行進,情節、表演的節奏要靠鼓點指揮;高蹺戲無戲詞,全靠演員面部的喜怒哀樂和肢體動作的無聲表演,而所有表演也要靠鼓點來指揮,這也是高蹺戲不同于其他戲種的獨特之處。
四、為娛樂性,高蹺是廣大群眾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,逢年過節,高蹺隊伍在社區中的火爆表演,給節日帶來了眾多的歡樂;五為歷史性,高蹺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,塑造的是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人物,表演的內容是古代的民間故事及傳說,有著較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。
三、主要價值
一、濟南西關高蹺,清朝中期自魯西南傳人濟南,至今已近二百年,為濟南回、漢群眾所喜聞樂見。逢年過節,熱鬧演出.為居民增添喜慶、熱鬧的氣氛已成為一種傳統,是群眾想看、愿看,又不能不看的優秀游玩節目。
二、濟南西關高蹺,在其近二百年的傳承過程中,所積淀的民俗、文化的價值是不可替代的。
三、在現階段,濟南西關高蹺在社區的活動,也可達到渲染節日氣氛,活躍群眾生活,愉悅居民身心,融洽鄰里關系的目的,在給群眾帶來高層次精神享受的同時,也進一步提升了社區的文化品位。同時,對和諧社區的建設也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。
四、高蹺是勇敢者的藝術活動,踩高蹺對培養勇敢精神,強健體魄也是大有裨益的。
四、項目現狀
同許多傳統的民間藝術一樣,濟南西關高蹺戲的傳承與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。目前,困擾濟南西關高蹺發展的因素有兩個,即人員和資金。
隊中的老玩家都已七、八十歲高齡,有時還能下場給年輕人露幾手,但他們的絕技絕活,雖經口傳身授,但年輕人還不能自如掌握,有些就已經瀕臨失傳。
濟南西關高蹺隊每年開支2萬余元,演員全都是義務演出,經費以自籌為主,名譽會長1萬元,會長、副會長每人5千元作為基金,另有2-3家企業提供部分贊助。這部分資金,僅限于維持日常活動,還不足以推動西關高蹺的發展。
五、傳承與保護
為了使濟南西關高蹺戲得到有效的保護、傳承與發展,濟南高蹺協會制定了五年保護計劃,其主要內容如下:
為確保五年計劃順利實施,制定了一系列相應措施,主要有:
1、成立濟南市高蹺協會,下設藝術指導、后勤保障等若干機構,以保護繼承、發展濟南西關高蹺老的民族玩法。
2、確保每年投入2萬元資金,用于濟南西關高蹺此項技藝的繼承、保護和發展。
3、聘請相關行家進行藝術指導,抓好人才的培訓工作。
4、配合重大節日積極開展活動,在活動過程中不斷提高藝術水平。
高蹺是民間文化藝術的精華,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。保護它,發展它,是我們應盡的責任。希望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,能帶給我們美好享受的濟南西關高蹺長久的發展下去。